2009-08-11

推薦李璧如醫師文章

推薦吾友李璧如中醫師文章:

邊邊角角藝文論壇
李璧如筆記/分手的前兆

http://mag.udn.com/mag/reading/storypage.jsp?f_MAIN_ID=391&f_SUB_ID=3850&f_ART_ID=207767

2009-02-07

月君的「招財貓」系列作品

應好友月君之託,為她的「招財貓」系列作品撰寫了一篇簡短的介紹,
茲轉貼於後,是以為記。


親愛的,我把錢財招來了!
──何月君的「招財貓」系列作品


「金錢」與「藝術」,這兩者看似是「俗氣 VS 高雅」光譜上的兩個極端,卻在何月君的「招財貓」系列作品中巧妙地相遇了…

佔據畫面主體的,是一個比著「招財」手勢的人物,畫家用鮮豔粗大的色塊,描繪出一個個立即可辨識的人物,從招財貓到軟體大亨,從漫畫英雄到前第一夫人…,鮮明而直接的形象,讓觀者確然無誤地感受到畫中人召喚財富的慾望和力量。

畫面的構圖,令人聯想起塔羅牌中的「錢幣牌」--銀光閃閃的錢幣如滿天星斗般懸浮在背景的空間中,就像是宇宙間周流不息的物質能量,看得見卻捉不著(又或許,你能捉得著?)。在這裡,何月君選擇使用我們最熟悉的、每天都在使用的硬幣來表現,光燦發亮的真金白銀,在燈光照映下如實地反射出金錢的魅力與光芒。

金錢無人不愛,但是千百年來,人類追求金錢的心機及手法卻在它四周籠罩上層層的迷思。在何月君的作品中,隨著畫中人物的不同,呈現出或戲謔、或嘲諷,又或是純粹中性的效果。何月君認為,金錢本身沒有善惡,它只是物質能量最直接、最可轉換的展現形式。如果運用得當,金錢不僅是萬能,簡直就是「超能」!她的這一系列作品,試圖用最「俗又有力」的方式展現人類對金錢的追求與渴望。畫中人擺出與招財貓一模一樣的姿勢,彷彿就擁有了招財的魔力。這種姿態構成了一種集體的宣示,那就是:我會招財,我能招財!或許,每個人自身都具備了招財的潛力而不自知呢?

至於錢財是否真的多多益善呢?

關於這一點,何月君的畫作所展現的是一種普世的現象,答案則在每個人自己心中。

2008-06-10

試譯葉慈"Among School Children," stanza VIII


試譯葉慈"在學童間"最後一節:

辛勞如花綻或歡舞
當身不為心所役
美不生於自身之絕望
老眼昏花的智慧亦非出於中夜之焚膏繼晷
噢老栗樹呀,盤根錯節的發花者
你是葉,是花,還是幹?
噢隨音樂搖擺的肢體,噢閃閃發光的瞥視
我們如何能從舞中辨出舞者?
--W. B. 葉慈

茲附原文如後:
Among School Children, Stanza VIII:

Labour is blossoming or dancing where
The body is not bruised to pleasure soul,
Nor beauty born out of its own despair,
Nor blear-eyed wisdom out of midnight oil.
O chestnut-tree, great-rooted blossomer,
Are you the leaf, the blossom or the bole?
O body swayed to music, O brightening glance,
How can we know the dancer from the dance?
--W. B. Yeats


愛爾蘭詩人葉慈在文學上成就極高,曾經獲頒諾貝爾文學獎,但較鮮為人知的是,他也是著名神秘主義團體「金色黎明會」的成員,對玄學及魔法鑽研甚深。葉慈本人曾在晚年陳述,他所有的作品都衍生自對魔法的研習與實踐,酷吧!

以上翻譯的"Among School Children",是葉慈60歲時參訪一所小學後寫下的作品,最後一節為人生下了精湛註腳,實為千古佳句,可惜拙譯未能傳達萬一。

葉慈這首詩作既富哲思,文字亦工巧老練。最後這一詩節中,許多詞藻都與現成的中文成語對應得若合符節,十分有趣:如 blear-eyed 之於「老眼昏花」,midnight oil之 於「中夜焚膏」,以及 great-rooted 之於「盤根錯節」....另外很有意思的是,吾國大詩人陶淵明感嘆「心為形役」,葉慈先生卻說世人「為取悅靈魂而折損形體」,另有一番深長意味。想想人的確時常為了心理上的滿足而肆無忌憚地奴役身體,或是為了虛榮而做些無聊透頂的事 (that's exactly what I'm doing now, 呵呵)--心為形役與形為心役,不知何者更蠢些呢?

2008-06-03

汲取「當下的力量」

每日晨起,煮杯咖啡,誦讀一段Eckhart Tolle的「當下的力量」,已經成為我整天保持清明能量的法寶--比唸誦佛經還有效!

Tolle 的這本著作,說來也真雄心勃勃,其中的訊息,不外是如何勘破幻相,離苦得樂,與佛陀和耶穌的教誨是同樣的脈絡,就是告訴你如何「開悟」!畢竟,根據佛陀的教法,所謂「開悟」(enlightenment),就是「離苦」(the end of suffering)。只不過對於根器愚鈍如我者,經過時空、語文的阻隔,佛陀的經典讀來像是玄奧的謎語,耶穌的開示也像是拐彎抹角的寓言,能夠瞥見一麟半爪的吉光片羽,已屬難得,更不要說參透其中的智慧了。而Tolle的書,就像是現代白話版「離苦得樂自助手冊」,對於資質駑鈍的我,無寧是合適得多了。

話休絮煩,這本「當下的力量」究竟在說什麼?怎可與佛陀和耶穌兩大聖哲的教法相提並論?

首先,Tolle告訴我們,你不是你的「心智」--You are not your mind! 這裡所謂的「心智」,比較接近我們日常口語說的「頭腦」。這個「心智」是我們在地球上生存的工具,但是大多數人都誤以為自我的心智就等同於自己這個人,我們除了心智之外別無其他,而忘了更為核心的內在,以及與「本體」的聯繫。笛卡兒的名言「我思故我在」,正鮮明地體現了這種根本的謬誤。

當你與心智認同,你就是處於「無意識」的狀態,任由心智像外靈附身般掌控著你的一切--而且你還認為它就是你,而誓死捍衛著它。心智慣於分別、批判,造成了種種的衝突和不快樂。它也習於反芻過去,寄望未來,而將當下貶抑為一種過渡的階段。當你臨在於當下,記起你不是你的心智,而是更高的存有時,你就破除了幻象,從種種苦難中解脫出來,正如智慧之光照破黑暗。

這本書的妙處在於,它告訴了你具體的法門,而不只是一堆玄之又玄的空泛理論。

首先,像個旁觀者般觀察你心智的活動,觀看每個念頭的生起。

其次,觀察自身的情緒,它們是身體對念頭的反應。

當你像旁觀者般"witness"心智的活動時,你會知道你不是它,從而脫離了與它的認同(dis-identify),同時也脫離了它所創造出來的苦惱。

「千年暗室,一燈即破」。當你臨在於當下,意識之光就如同一把超強力手電筒,照破你周遭的黑暗。只是人類習於認同心智,一不小心就會墜回無意識的狀態,我們要努力的,就是保持這把智慧火炬的明亮,時時提醒自己:wake up! here and now! be present!